主题
- #感恩日記
- #正面
- #注意力焦點
- #自我概念
- #重塑
撰写: 2024-06-10
撰写: 2024-06-10 13:54
你們寫過感恩日記嗎?我從2020年10月到23年4月,每天都記錄至少一件感恩的事。在事業上遇到困難時期,我似乎更積極地寫感恩日記。在恢復穩定後,我寫得比較少了,但直到今年3月,我每月還是會寫個三、四次左右。
每次你將注意力放在正面事物上時,你就會扭曲你的概念框架,強化關於這些正面事件的概念,並讓它在你的世界觀中變得突出。將正面的經驗記錄下來會更好。正如我已經多次提到的,文字會促進概念的發展,這將有助於你更好地預測培養生活中正面層面的新時刻。
世界知名的腦科學家麗莎·巴雷特·費爾德曼在《情感的本質》([[감정은 어떻게 만들어지는가]])中,說了上述的話。人走多了就會形成路。人類在演化過程中,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負面事物上,因此感恩之路可能就像人煙稀少的森林小路。我認為,更頻繁地走這條路,讓自己更容易體驗到感恩,這有助於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,靈活地重塑自我概念。
曾在You Quiz節目中出現的前Google韓國公司主管鄭金京淑的故事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。23年初,矽谷颳起一陣裁員風暴,有一天,鄭金京淑女士也收到了一封郵件,通知她被解僱。她在Google矽谷總部擔任主管四年,卻在一夜之間失業。但她並沒有因此氣餒,而是嘗試了各種角色轉換,例如Trader Joe's商店的收銀員、星巴克的咖啡師、共享汽車服務Lyft的司機等等。她希望能夠與顧客面對面,而這似乎也是她所進行的「與一萬人相遇」計畫的一環。我很好奇她背後的內心世界,於是搜尋了一些資料,並在她寫的書中發現了以下一段話。
我想對那些在人生轉折點感到迷茫的人說:『請多一點善待自己。不要逼迫自己,去尋找你喜歡的事情,讓你的能量自然地朝著新的好奇心前進。』懷著這種心情,我今天也在社區超市堆疊水果金字塔,在咖啡店練習製作拉花咖啡,期待著哪位顧客會找我,開著車。透過與新朋友的相遇,滿足我的好奇心,並培養我的生活轉折點。資料來源
我認為,她能夠在轉折期靈活應對的原因之一,是她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善意,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情上。就像麗莎·巴雷特·費爾德曼所說,她努力將注意力放在正面事物上,並培養生活中積極的一面,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
在韓國擔任主管,然後轉到Google總部工作四年,這已經很了不起了,但在被解僱後,她還能根據自己的願景打造自己的事業,這更令人欽佩。如果名譽、權力、財富等概念是她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,那麼她很難做出這樣的行為。費爾德曼認為,人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,是因為他們執著於這些概念,並試圖「將自己具體化」。
佛教認為,透過冥想可以擺脫對自我概念的執著。冥想可以讓人們與束縛自我的概念保持距離,並加以觀察。儘管這並非不可能,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卻難度很大。然而,僅僅將注意力從負面事物轉移到正面事物上,就能使自我概念變得更加靈活。這有助於人們根據情境的變化,重塑自我概念。
大腦根據我們關注的對象來形成世界觀。(中略)蓋勒格指出:『你是什麼樣的人,你思考、感受、行動和愛的方式,都是你關注的對象的總和。』——[[深度工作 (專注力是競爭力:如何擺脫分心,創造巔峰表現和卓越人生)]]
正如卡爾·紐波特在《深度工作》中所言,我們注意力所及之處的總和,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(Self)。鄭金京淑女士擺脫了過去與榮耀相關的自我概念(主管、Google總部主管等),將注意力集中在她喜歡或感興趣的事物上,成功地重塑了自我概念,這一點讓我深受啟發。
然而,要如此輕易地重塑自我概念並不容易。我認為,這是因為她平時就培養了運動、英語學習等多方面的自我認同,才得以做到這一點。那麼,我們普通人能做些什麼呢?
每天尋找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,據說可以不斷修正看待生活的角度。——[[筆記的品格]]
麗莎·費爾德曼和卡爾·紐波特都強調,我們關注的對象會成為我們的現實。即使在不確定和黯淡的環境中,寫感恩日記也能讓我們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積極的一面,透過這種方式修正我們看待生活的角度,並可能讓我們獲得重新詮釋失業等負面經驗的概念。這相當於為像鄭金京淑女士一樣重塑自我概念奠定了肥沃的基礎。
寫感恩日記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實踐的強大工具,有助於建立更具適應性的自我概念。透過感恩日記,我們可以體驗到對世界和自身的觀點變化。我們可以關注微小的喜悅,用新的視角重新詮釋困難,並以此為基礎建立靈活的自我概念。在當今變化迅速、不確定性佔據主導地位的環境中,感恩日記將有助於我們擁有更具適應性的觀點和自我概念。
评论0